是否值得花一年「重考大學」? 考量的目標與動機是?

台灣的大學教育確實面臨著許多挑戰,特別是在少子化影響下,導致高中畢業生數量減少,但大學招生名額和競爭仍然激烈,尤其是一些知名大學或高排名大學的錄取率通常較低。學生和家長為了追求更好的學習資源和未來就業機會,往往希望能夠進入這些知名大學,這也使得各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的學術成績、特殊才能以及多元化的申請條件。

花一年重考大學是否值得,取決於「個人的情況和目標」-

  • 該重考嗎?考不好的原因是什麼?

會有「重考」的想法出現,表示原先的期待與實力和實際成績產生了落差。但若你對自己懷抱高度期望,以之前模擬考的成績實力也不只如此。不願妥協於目前的「失常分數」,在這樣的情況下,「重考」或許就是適合你的選擇。

  • 對特定科系有興趣

通常發生在某科目未達標,例如:某科系需要國文頂標,而此次只考到前標。在這種狀況下,若不願屈就於其他校系,便會考慮重考一途。

  • 在大學學習遇到狀況

人際關係、課業壓力等等,無法適應原本大學的步調,抑是重考的原因之一。

  • 考慮「就業出路」,而放棄原本就讀的校系

台灣目前以理工科系產業較為熱門,故許多同學在進入人文類別科系後,因未來就職的壓力,進而考慮重考,以符合未來就業方向。

 

  • 進入到科系之後,發現與自己所預想的不同

不管事前的資料蒐集的多麼齊全,在「親身體驗」後,都可能和自己原先預想的情況有所落差,例如:選課狀況、師長授課、科系所學的內容等等。當和原本的預想有非常大的落差時,重考的念頭便會悄悄萌芽。

總結而言,重考最需考量的還是考生的決心!若具備堅定的恆心、毅力,那便可以再給自己一次機會。倘若是較容易放棄的個性,還是建議先申請現有學校,等研究所拚得更理想校系。